一窍不通的典故

2025-08-03 11:24:34 综合百科 万阅读 投稿:本站作者
导读:成语“一窍不通”的典故源自《吕氏春秋·过理》。以下是对该典故的详细解释:### 成语解释“窍”指的是通气的窟窿,古人把两眼、两个鼻孔、两个耳朵和嘴合称为七窍。“一窍不通”原意是指七窍中没有一窍是通气的,后来比喻对事物不理解,一点儿也不懂。#...

一窍不通的典故

成语“一窍不通”的典故源自《吕氏春秋·过理》。

以下是对该典故的详细解释:### 成语解释“窍”指的是通气的窟窿,古人把两眼、两个鼻孔、两个耳朵和嘴合称为七窍。

“一窍不通”原意是指七窍中没有一窍是通气的,后来比喻对事物不理解,一点儿也不懂。

### 典故内容商代末世之君纣,是一个残暴的昏君,整天胡作非为,沉迷于酒色,不理朝政。

他听信宠妃妲己的谗言,过着荒淫无道的生活,老百姓都对他恨之入骨。

老臣比干忠心为国,看到他的劣迹,心急如焚,总是苦口婆心地相劝。

日子一长,纣王越来越讨厌比干。

有一次,纣王听信妲己的谗言要把无辜的梅伯剁成肉酱。

比干得知此事非常着急,急忙劝纣王,希望他不要滥杀无辜,并痛心疾首地说,如果他再这么胡闹下去,商朝就要亡国了。

纣王对此却置若罔闻。

一连几天比干都不厌其烦地劝导他,这引起了纣王的极大不满。

纣王愤怒地对他说:“我早就听说比干的心有七个窍,我要杀了你,取出你的心看个究竟。

”残忍的商纣王果然杀了比干并取出了他的心。

后来,孔子评论这件事时,感慨万分叹道:“纣王的心真是一窍也不通啊!如果他的心有一窍是通的,那么比干也就不会被杀了。

”这就是成语“一窍不通”的由来。

综上所述,“一窍不通”这个成语通过讲述商纣王杀害忠臣比干并取出其心的故事,形象地表达了对事物完全不理解、一点儿也不懂的意思。

以上就是极速百科网知识达人为你提供的【一窍不通的典故】知识问答,希望对你有所帮助。

声明:极速百科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379184938#qq.com
广告位招租
广告位招租
广告位招租